沪记者变"阳"进舱日记|DAY1:在中转站等待进舱
记者进舱日记|DAY2 从中转点进方舱,阿姨很热情
记者变阳记录12时辰 DAY3:我才是那个"老弱病残"
沪记者进舱日记4:凌晨4点"叫醒",Tony老师真相
记者感染进舱日记DAY5:摩擦少不了,最害怕黑夜
记者变阳进舱日记DAY6:方舱里的志愿者故事
记者进舱日记DAY7:真实方舱里的"熊孩子"
进仓日记
2022年4月16日
晴 16℃
“虽然我每天都会看当天的进舱日记,但还是希望,尽快不再有进舱日记的更新,这就意味着作者已经康复,祝您全家早日在自己温暖的家中相聚。”
昨晚,我收到了一条陌生网友的来“信”。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么一个不太哭的中年男人,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我记得电影《心灵捕手》里有那么一个片段,本·阿弗莱克饰演的查克,对马特·达蒙饰演的“天才”威尔说:
“我们每天一起喝酒打闹,这很棒。但我一天中最充满期待的时间,只有那10秒。那就是我敲开你的门,希望你已经不在家了。不说一句再见,什么都没有。但你,走了。”
我没有想到这种深沉但又非常朴素的“友谊”,竟然在现实场景中,让我再次感动不已。
但是,实在不好意思,这位名叫“裔想天开”的网友,我可能让你失望了。今天,我恐怕还得要继续更新进舱日记。想快速出舱,可能是我有点“异想天开”了。
不过,我也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我的母亲已经连续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老人家可能成为我们这一家最早出舱的人。
另外,我的女儿也连续两次核酸检测为阴性了,已经符合了出舱条件了。但还有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今天的核酸结果显示,我成功转阴了。但此前成功转阴的我的爱人又“复阳”了。
让我纠结的情况还是出现了。同住在一个方舱的我们一家三口,如今出现了三种情况。按照规定,我的女儿很快就可以出舱了。如果我明天的结果是阴性,那我最快后天能出舱。而我的爱人,最快也要等后天的核酸结果出来,才有可能出舱。
一个是“双阴”,一个是“单阴”,一个索性成了“阴阳人”。援沪医疗队的医生倒是第一时间看出了我们的焦虑。他跟我们解释说,根据体内病毒的存留程度,每个人的恢复情况并不相同,也确实会出现一些复阳的情况。请休息好耐心等待彻底康复。
末了,医生还特地语重心长地嘱咐了一句:年轻人呐,不要太着急。
确实,有些“年轻人”,倒是真的不用着急了。今天一早,之前让我泪目的方舱志愿者崔阳,依旧忙得不亦乐乎。不过这一次,是因为她的“出院通知”来了。经历了16天的方舱生活,她说自己终于“解放”了。
▲4月16日,年轻志愿者崔阳正在跟护士服务台告别。
我真的很替她开心。离开方舱,她很快就能和她深爱的家人们团聚,又可以看到她可爱的孩子了。还能有什么比这样的天伦之乐更令人期待的吗?
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对于一个病人而言,可能会有点“煎熬”。但对于“年轻人”崔阳来说,路还很长。希望这段方舱的志愿服务经历,能在她的漫漫人生路中,留下一段特别的风景。
▲4月16日上午,年轻志愿者崔阳和同时出院的病友一起向其他病友挥手告别。
今天临走的时候,志愿者崔阳,特地送了我一本书,书名叫《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书的封面是上海招牌式的梧桐树街道,街道上有一些骑行的人们,照片中的那一时刻,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重要的是,他们没有戴着如今我们习以为常的口罩。
是的,我们都希望有那么一天,每一个在上海的人,都能安心地摘掉口罩,看一看那一张张可爱的脸庞。然后畅快地行走在那些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上。
不止是崔阳,相信每一个在方舱里治疗的年轻人,都能在这里收获一段特殊的回忆。
记得刚来方舱时,一位新来的、来自浦东八佰伴附近的无症状年轻病友半开玩笑地对我说,“来到方舱嘛,感觉就是换了一个地方看手机和工作罢了!”。
的确,正如他所言,这段时间以来,在我镜头中方舱的年轻人基本与手机“捆绑”在一起。对他们来说,舱外的喧嚣和舱内的纷杂,似乎都能被“屏蔽”。何以解忧?手机足矣。
▲4月11日,19点43分,一名年轻病友正在看手机。
▲4月12日,凌晨4点44分,一名年轻病友正在双手捧着手机看。
▲4月16日,11点02分,一名年轻病友正在床上看手机。
▲4月14日,18点29分,一名年轻病友把手机放在床上彻底解放双手看手机。
▲4月14日,18点20分,一名年轻病友躺在床上看手机。
▲4月14日,18点26分,一名年轻病友躺在床上看手机。
▲4月14日,18点27分,一名年轻病友头戴耳机坐在床上看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