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波已致近30万上海市民感染的新冠疫情中,两名新闻晨报的记者也先后被确认为阳性感染者。经历了最初的焦虑和不安后,他们如今已在各自的隔离点里安定下来。我们将陆续刊登两人的隔离日记,听他们讲述自己在病区的见闻,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悟。
做了志愿者才知道有多难
讲述人:罗佳明
地点:张江方舱医院
在我进方舱的第二天,看到病区群里发布了一条招募党员志愿者的信息。我虽然不是党员,但也想为大家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立刻报了名。
我的志愿服务从当天分发晚饭开始。我们这一层病区总共有200多名病患。除了我之外,还有七八名志愿者一同发放,整个过程要持续半个小时左右。两名志愿者一辆推车,一个推,一个发饭。通常情况下一圈转完总会剩下十几份,如果有人没吃饱,可以再领。
我们这里的伙食很好,基本每顿饭都能保证两荤两素,米饭的量也很大。到了半夜,护士还会挨个问大家肚子饿不饿,如果饿的话还有面包和牛奶。
作为志愿者,除了一天发放三顿饭,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是早上叫醒大家去门口排队做核酸。这里实行的是每天一测,大清早5点半左右就开始了。有些人还没睡醒,你要去把他们从梦中硬生生唤醒,这就导致个别人会很恼火。这时候,还得好言好语赔不是,尽量安抚人家的情绪。站在他们床前的时候我不禁会想,他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境呢?在梦里,他是否回到了疫情前的那个世界,不仅有咖啡和红酒,还有地铁里的人山人海?
一般来说,核酸检测报告在当天晚上出炉。但因人而异,有些人每次都能收到报告,我只收到过一次。医护人员会告知志愿者核酸报告已出,由我们负责通知病患在手机上查看。一名志愿者负责通知二三十名病患,有些人已经入睡,还得把他们叫起来。
而且查看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很多老人根本不知道怎么查,需要手把手地教他们。有些老人的手机还上不了网,必须先帮他们连上我自己的热点,才能查结果。还有的老人需要通过儿女代查,那我们就得联系他的子女。
志愿者这份工作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但只有自己做了才知道多不容易。有一天发放晚饭前,17点就通知我们穿好防护服去门口等,但等了半天还没来。后来才知道,这天是因为有新人要进方舱,中间有一些交接程序影响了发饭。但病患们不明原因,有人就大声抱怨为什么还吃不上饭。很多时候,问题就是因为缺乏沟通引起的,其实解释清楚了也就没事了。
我住进方舱这么多天,其实也就这一次发饭时间有所延误。
今天早上,正当我焦急等待核酸报告的时候,看到我家楼道群里出现了一条求助信息。原来一户人家养的猫咪,今天生下了四只小猫。但是猫妈妈产后流血不止,主人急坏了,就在群里进行求助。居委会主任听说后,急居民所急,帮忙将猫运出小区,送到了宠物医院进行急救。
到处都是温暖的。
这一家四口让隔离中心平添几分温情
讲述人:闻言培
地点:普陀区隔离中心
我是4月12日进入隔离中心的,在第三天也就是4月15日,我接受了一次核酸检测。第二天颤抖着双手打开手机,看到阴性的结果,不禁兴奋地叫出了声。这意味着,只要再有一次阴性报告,我就可以回家啦!
我在之前的日记中介绍过,其实自己是完全无症状的,但这两天却有点咳嗽、流鼻涕。因此昨天做第二次核酸的时候,心里就有些隐隐的担忧,感觉回家之路可能不会这么顺畅。今天查了几次结果,一直没有出来。这意味着可能结果有异常,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低落了。
隔离中心每天都有人进来,也有人出去。昨天一下来了20个,今天又进来20个,床位已渐渐被占满了。这是我进来的第六天,该适应的都适应了。工作也一直没有中断,每天上午报选题、收集素材,下午写稿,晚上则参加媒体线上发布会。有些麻烦的是我们的床边没有插座,得去专门的角落充电。
在工作和吃饭以外,每天依然有很多时间需要填满,我很喜欢观察隔离中心的病患。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家四口人,父母加一对子女,女儿大一些,明年就要中考了。四人之中爸爸先被感染到病毒,然后是姐弟两个,最后妈妈也没能幸免。一家四口来到了隔离点以后,好像只是把日常的家庭生活换了个场景,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爸爸每天在电脑上处理工作,两个小孩自己上网课、做作业,母亲是一位数学老师,会拿把椅子坐到安静角落去给学生上网课。
大家都空下来的时候,就聚在一起说说闲话,母亲给孩子们剥上几个橙子补充维生素C。每晚睡觉前,父母把家里带来的毯子仔细盖在孩子们的睡袋上,生怕他们冻着。因为有这一家四口的存在,隔离中心也平添几分温情。
几天之后,儿子和爸爸连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准备出舱了。分别的时候,弟弟抱住姐姐说,“姐姐你要快点好起来呀,我在家里等你!”然后,妈妈也拿到了第二份阴性报告。她问医护人员,自己可不可以留下陪女儿。但女儿非常懂事,她让妈妈不要担心,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附近床位的人也安慰她,说会帮她照看好小孩的,于是妈妈带着些不舍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