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已超过10日,市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多少都有些“续航”不足。非常时期,保供一线人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楼上楼下筑起了新的“朋友圈”,同舟共济。他们传递着果蔬蛋奶、米面粮油,也传递着帮助关怀与鼓励希望。
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属于自己的跑道上进行最后的“1000米冲刺”。
最近有一张“可乐换所有”的长图在朋友圈中热传,某小区的一位邻居放了12听可乐在楼下,群里留言“想喝的可以去拿”。
随后,一瓶辣酱替代了一瓶可乐的位置,再之后是两瓶气泡水,最后,啤酒、泡面都在小小的纸箱里出现了。
再早一些,还有风靡朋友圈的“上海小区交易所”行情解析,鸡蛋、面粉、厕纸等被建议“长期持有”。
这段时间,因为长时间封控在家,邻里之间小范围的“以物换物”已蔚然成风,实用物品搭载着善意、关心,通过储物箱、电梯间进行着传递,也为打通社区“最后100米”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与活力。
半条吐司换了一杯咖啡,两户人家都拥有了完美下午茶
昨天下午,家住徐汇区田林街道的吴先生在微信群聊中发了一张面包配咖啡的图片解释说,自己做了一条吐司,用半条和邻居换来了一杯咖啡,如此一来,两户人家都拥有了完美的下午茶。
而就在2天之前,他还用连夜烤制的两个吐司换到了白萝卜和洋葱,给女儿加菜。
隔壁有个小妹妹马上要过10岁生日了,我还想琢磨做一个漂亮一点的生日蛋糕做礼物。
吴先生说,靠着自己这门手艺,如今已经成为了小区互换群的知名人士,目前已经收到了3、4个“兄弟,疫情后一起喝一杯”的邀约。
听一首名为《吃泡面》的歌听饿了,家住新虹街道的小美在楼组群里随意提了一句,没一会儿就听到了门铃响了。出去一瞧,门外只有一包红烧牛肉面,上面有一张小小的便签条。
这包泡面就成了我当天的晚饭。其实之前和邻居姑娘不怎么走动,但这一回突然发现我们有共同的爱好,感觉关系一下子近了起来。
封控在家近2周,记者所在的小区居民也已经养成了“缺啥先群里吼一声”的好习惯,从最开始的两包小馄饨换来了一瓶鲜酱油,刷新了居家新体验——
慢慢演变至2包薯片换来了4桶泡面——
记者手记:换物的初衷,是降低感染风险和减轻运输工作量
这次的采访其实持续了大半周的时间,收集了很多来自朋友、同事身边的案例。听到最多的形容词,就是有爱、温暖、感动和安全感。
有被邻家小妹妹的一句“我拿走一个橘子哦,谢谢姐姐”可爱到;有被一杯跟着电梯上来的香草拿铁温暖到;也有终于换到葱了之后,被附赠的“熬葱油小秘方”感动到。
来自邻里之间无条件的善意,和最原始的“以物换物”带来的安全感,让大家能够更积极、更乐观地面对封控期间的每一天。
当然了,很多受访对象也向记者多次强调,即使互助换物,也要在尽可能安全、无接触的前提下进行。
比如“同心驿站”所在的小区目前暂未出现阳性感染者,但驿站的传递依然严格限制在单个楼栋之间,志愿者会每隔2至3个小时对储物箱、门把手等进行消毒,顺便检查一下现有物品的保质期,如发现有生鲜产品就要到群里提醒一句:有需要的尽快下来拿哦。
有条件的小区大多会使用电梯作为传递工具,大家用纸袋、纸箱盛放物品,也不忘提醒一句:记得回去用酒精擦一擦,稍微消消毒。
毕竟,我们以物换物的初衷,是减轻快递、外卖小哥和居委、物业、志愿者的工作量,是尽可能减少外来物品进入社区,降低感染风险。
非常时期,所有人其实都身处于抗疫一线。希望更多的人能在确保安全,且不影响自身生活的前提下,向身边有需要的邻居、志愿者、工作人员伸出援手、释放善意。
也许我们暂时还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但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大家就能摘下口罩,和吐司兄弟、咖啡姐姐、酱油阿姨重新认识一下,互道一句:谢谢,认识你们真好。
烘焙用的锡纸不够了能用面粉换吗?我有,免费——
大家团购的蔬菜包里萝卜过多,还有居民挺身而出收集红白萝卜,打算自制成泡菜再一同分享。
邻里关系在这一特殊时期里,意外地翻开了全新的篇章。
互助驿站取名“同心”,寓意“同心共济,未来可期”
最近虹口区海高苑每栋楼楼下出现的泡沫箱、纸板箱更像是互助换物的“系统升级版”,箱子前贴着一张彩色打印的A4纸,“同心驿站”四个大字最为醒目,下方还有两排小字——自愿分享,自觉取用,同心协力,未来可期。
驿站发起人之一小舒同时也是小区志愿者,在注意到近期沪上部分小区因团购导致感染的事件后,她和其他志愿者开会商议决定参照此前“食物银行”的模式,在各个楼栋设置了互助驿站,同时倡议大家减少不必要的团购、外卖,努力保持小区的“全阴战绩”。
以小舒所在的楼栋为例,从志愿者最初尝试性地放了7枚鸡蛋开始,驿站里逐渐加入了蔬果、麦片、牛奶、螺蛳粉、自嗨锅,以及纸巾、美妆蛋、洗衣凝珠等等生活日用品,且“肉眼可见”都是“好东西”,甚至“硬通货”。
大家一起团了沃柑,就有人在驿站放了5、6个很新鲜;
除了青菜、茄子,小舒还看到过生姜、蒜这种目前的稀缺“奢侈品”;
有小姐姐要过生日了,有邻居专门去放了可乐、雪碧和预包装小蛋糕、蛋黄派作为庆生“平替”……
与此同时,志愿者们还制作了一张金数据表单,有物资需求的居民可以填写登记,再由志愿者以楼栋为单位进行无记名公布,尽可能地让驿站内的物资更实用、更有针对性。
当天的需求表格里出现了牙膏,没一会儿群里就出现了牙膏被放在驿站的照片。小舒去楼下消毒时,刚好看到了一位邻居取走了牙膏,又顺便放了一大包零食在箱子里。
之前我在群里问家里酱油快没了,能不能‘零拷’一点,结果楼下就出现了一瓶1升装的。我发现有些阿姐、阿姨真的是‘深藏不露’,物资储备充足几乎要啥有啥,年轻人们不好意思了想要花钱购买,他们都不收。
小舒说,在这一刻,属于上海阿姨的精明彻底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