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金泽古镇,宁静、恬淡中多了一份绚丽,正是一年中最美的模样......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1300年历史的金泽古镇有着与周庄、西塘、南浔、朱家角等众多水乡古镇相似的地方:一条长长的河流穿镇而过,小镇人家依水而居,不同的是,这里闻不到蹄髈扎肉的油腻味,听不到商铺林立带来的喧闹声……
(资料图)
这里更多的是小鸟的叽喳声,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桥下流水的潺潺声...... 这浑然天成的大自然交响曲,让不少偶然来此的都市人放慢脚步,仔细聆听,静心享受着眼前天然去雕琢的灵秀之美。
(一)
“去过的水乡古镇不下百个,最终因为金泽的桥和这份宁静选择留在了这里。”2014年,海派书画家杨维昌在万安桥边择一处小瓦房,将自己的书斋“清籁山房”安在了这里。
晨起,吃过早饭,沏上一壶好茶,“肉桂茶汤贵在秒出,汤色晶莹剔透,一口喝下,茶香留齿,略微回甘,恰到好处。”颇具儒雅之风的杨维昌爱茶、懂茶。温茶入口,心定气闲,推窗见桥,他眉宇微蹙,向来访者介绍道:“万安桥是金泽古镇上最大、最高、最古的一座桥,始建于宋景定年间(1260年),横跨在金泽塘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了。”
▲万安桥·建于1260年(南宋)
出门小走几步,杨维昌领着来人细观起桥堍栏上的纹饰,“这座桥通体透着宋桥的古意之美,不仅有精美的卷云纹,而且还有排列整齐的乳钉纹。”
住于古镇,怎能不为古桥之美所深深吸引?古人的匠心对于一位画家而言,点滴的精雕细琢都能触动心弦,“古镇有7座宋元明清保留完好的古桥,且每一座在形态、构造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一座座慢慢研究,乐在其中。”
走桥、看桥,听镇上老人说桥,进而查阅文献研究桥,在古镇上的八年,杨维昌一点点发现着古桥细微变化中的历史留痕,哪怕是桥栏上小小的方格凹槽也不放过,“万安桥两边的石栏上对称布设多处凹槽,起初觉得很奇怪,后来听老人们说,桥上原本有座风雨亭,桥的两端还有长廊,凹槽为亭柱的安插处。”
在金泽老人们的记忆里,万安桥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亭桥,应该就是取自桥上已经消失的风雨亭之意。
(二)
如若说,门前的万安桥是杨维昌最为钟爱的一座古桥,那古镇南头的如意桥则是带给他最多惊喜的一座桥。
居于水乡,以船出行是古镇千年的传统,成为新水乡人,杨维昌也开始涉水划船。“闲来交了划皮划艇的朋友,慢慢学会了,当作锻炼身体,时常划个10多公里不在话下。”
▲如意桥·公元1335(元代)
划船水行穿桥而过,给了杨维昌观桥的新视野。“很多桥墩、桥底的纹饰是在岸上看不到的,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刻绘和石纹,只有划船慢行而过,从水上才能一探究竟。”
“横桥远画如游龙,明珠落水长河中。”诗中描绘的如意桥在很多人心中称其为金泽最美的一座桥。始建于元,清光绪年间重建,如意桥承担着沟通金泽上、下塘街和东胜港两岸的重责。
“化险境为坦途,千秋如意;赖博施以济众,一路平安”。如意桥上的桥联寓意美好,多有文献记载,而桥堍外侧刻凿的“行道有福”却很少被提及。杨维昌的一次偶然划船而过,发现四字工整镌于石上,很是惊喜。
“回去查阅文献,发现这四个字出自《左传·僖公十三年》,意思为‘施道德,行道义,会带来福祉’。”杨维昌说,这份惊喜只有水上行船之人才能看到,而就如意桥之美而言,同样也是水上观其全貌的视角要比岸上更佳,“在水上才能将如意桥的桥拱倒影尽收眼底,桥拱映于碧水之中,虚实相接成一圆形,甚是好看。”
身为画家,观桥带来的惊喜和美不胜收必然是要最终落于纸上的。“桥见金泽,七幅白描小品,七座古桥。”随着杨维昌徐徐展开画作,万安桥的古朴、普济桥的精致、如意桥的纤柔......在画家虚实笔墨的勾画下跃然纸上。
(五)
沿河漫步处处有精彩,深入小巷又别有洞天。
走在如今的金泽古镇,踏着斑驳的石板路,走过一座座沧桑古朴的古桥,别忘了向深巷深处再走一走,惊喜也许就在不远处。
低矮的围墙,偌大的院子,灰墙黑瓦平房矗立中间......走过元代古桥林老桥,步入小院,主人文玉迎面而来,作为一名资深策展人,文玉今年3月租下这处藏于古镇深处的小庭院,在一众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令老宅变身湖畔艺术馆。
首展《若水》取《道德经》“上善若水”之意,透过装置、绘画、石雕、软布雕,以及当代舞蹈、新媒体影像艺术形式,以江南文化为依托,展示乡村文化的生态价值。
老宅临河而建,门前600年的古桥连同年久失修的残墙,似乎都在述说着古镇源远流长的历史。
“第一眼就相中了这处宅院,园中高大的桂花树下放上一方长桌,秋风吹过,甜香扑鼻,饮茶聊天,古镇似乎就缺了这样一处透着艺术气息的空间。”文玉邀请装置艺术家依墙创作《莫比乌斯》,借助丝制线条与光影在庭院里架构出一颙艺术新空间,“这既是一件艺术品,同时构造出了一处演艺小舞台,后期我们也将邀请年轻舞者和戏剧工作者来此挖掘金泽故事,创作情景剧或舞蹈诗......”
在文玉的构思中,湖畔艺术馆的未来角色多重,它会不间断引入先锋艺术家来此驻场,也会吸引手工艺人,特别是金泽本土乡村阿婆、阿公展示草编、土布、糕点等非遗工艺,更会给予多才多艺的年轻人在此汲取江南文化的氧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碰撞出耦合的火花,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艺术、人文、自然......这里是一个不收门票的艺术馆。
在文玉看来,艺术不该被束之于象牙塔,艺术本源是为美好生活服务,创造并打开舒适宜人的空间,让更多的游客和古镇上的人走进庭院,步入老宅,不知不觉沉浸于艺术的氛围之中才是他们真正想给予古镇的新鲜活力。
(三)
“请叫我大史。”黝黑的皮肤,健硕的体格,腋下夹着浆板而来的史伟华向老熟人打着招呼,并不忘和一旁的访客介绍着自己,“刚从嘉兴出差回来,今天天气好,得先去划一下。”
下了码头,跳上桨板,还来不及说再见,只见大史划了没几下,就飞快地驶离了众人的视线。
原本以为是匆匆过客,却没想到的是,数小时后,在小陈的咖啡馆又碰上了大史。
“今天的风有点大,划到元荡浪太大就折返了。”平时在市区工作,周末来古镇度周末几乎成了今年大史很规律的生活状态。“热衷徒步10年,去年开始接触桨板,正处于和这项运动的热恋期。”
笑起来如阳光般灿烂的大史为了划桨板直接在镇上找了一处房子租住了下来,“古镇很幽静,对于想远离城市喧嚣的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这里地理又绝佳,对于热爱水上运动人来说,沿河处处有泊岸,向西划出去是元荡,向北可以到淀山湖,向东又能到小葑漾,夏天的傍晚,遇上成片的火烧云,水天一色,太美了!”
问其最爱古镇哪座桥?大史几乎不假思索地找出手机里一张图——迎祥桥。“霞光漫天,站在宽阔的桥面上,再多的烦心事,此时此刻都能抛于脑后。”
无栏、无台阶,六柱五孔梁式石桥。在金泽,迎祥桥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位于古镇南首,也称南桥,始建于元年间(1335一1340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目前难得一见保存完好的元代桥梁。
用现代眼光看,迎祥桥采用的简支连续结构与如今的高架桥很相似,而且它的建造材料也很特别,用砖、石、木拼砌而成,桥柱是青石块,石柱上架着条石作为横梁,横梁上架着的是楠木,桥面两边外侧,整齐地覆贴着水磨方砖,这既保护了木梁,又增加了桥梁的外观的柔和美观。
▲迎祥桥·建于1335-1340年(元代)
桥面全部是斜砌的青砖,虹形的桥面,虽然没有台阶,但因青砖是逆向斜砌,每隔一步,还有微微突起,所以上下桥绝不会打滑。
而这罕见的无阶无栏结构,相传是因为元代蒙古族以骑兵著称,经常要骑马过桥,为骑士所需。
(四)
“还有普济桥也很棒,就年代而言,它是古镇上仅次于万安桥的第二古老的桥。”咖啡馆女主人小陈也加入进来,一起聊起了桥的话题。
的确,说起普济桥,虽比万安桥建桥略晚了几年,可这座建于南宋(1267年)古桥,是金泽最为出名的一座桥。
▲普济桥·建于1267年(南宋)
从外形上看,普济桥比万安桥略小一些,但无论是外形还是构造几乎与万安桥如出一辙,也是单拱石桥,所以古镇上的人都称这两座桥是姊妹桥。
两座桥的特别之处是在桥两边都建有小小的助桥,踏上助桥五、六级,才转向上正桥,这是中国古桥中的一种特别形态,它解决了桥高而引桥过长的困难。
普济桥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石材,选用的紫矿石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石料,呈紫褐色。特别每逢蒙蒙细雨,紫矿石在雨中会显出晶莹紫光,盛夏雨过天晴,蓝天上彩虹飞架,金溪河上普济桥紫光闪烁,所以金泽人更爱称它为紫石桥。
午后的老街上,一方小桌和几把矮椅,点上一杯咖啡和小店主人聊着天,就这么慵懒地让时间不知不觉地流走,想必是很多都市人向往的日子。
其实小陈就是这样的都市人,和丈夫经营着一家精酿啤酒进口公司。两年前,不愿放弃爱好的她又在古镇上租下一栋二层小楼,做起了自己的金属工艺手工工作室。“今年才将楼下改造成了一个小咖啡馆,希望成为镇上的一个社区共享空间。”
镇上住着的大多是老人,“这些邻居太可爱了,慢慢熟络后时常今天送我们一个南瓜,隔天又送来几棵青菜,都是他们自家种的。”这样的熟人社会,对于久居都市的小陈而言,起初是有些不适应的,“当我们初来装修的时候,好多人来围观,甚至有位阿婆直接将脸贴在玻璃窗上向内张望。”
都市人固有的某种隐私防线似乎在那一刻被侵犯到了,“可是细想,他们并没有恶意,只是好奇而已。”很快,她发现这些可爱的邻居们会在他们不在家的时候,帮忙照看她收养的流浪狗,还会打电话通知她,快下雨了,得回来把放在外面的东西收回去......
小陈说着看似有些琐碎的邻里故事,听着却是那么的温暖,如同午后秋日洒在身上的暖阳,舒服、窝心、自在......
标签: 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