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城中村”,很多人眼前就会浮现以下场景:脏乱的环境、繁多的违建、致密的人口、糟糕的治安……“城中村”改造,是城市更新过后的老城“新”生,更是民生“新”景。
2021年起,宝山区将“城中村”改造纳入民心工程,持续攻坚克难,第一轮6个项目动迁已基本完成,累计出让28个地块,86个市政公建配套有序建设,百姓陆续乔迁新居。“十四五”期间建设还将全面提速。
【资料图】
旧貌新颜
改造前,康家村除167户多年失修的老宅外,大部分村民居住于1992年村集体与农民共建的自建房中,无宅基地证、户口不能正常迁入,居住环境恶劣、违建转租严重、外来人口集聚,为全市有名的难点村。
“城中村”改造让这一切窘境发生转变。康家村被认定为全市第一批“城中村”改造项目。如今21万平方米、2152套安置房已全部建成,原先脏乱差的“城中村”已变成绿地公园环绕、新房鳞次栉比、公建配套完善的新天地。所有安置房源均在原地相对优越地块(康宁路东侧、共康路两侧)集中安置,且建设标准与商品房一致、进度优先于商品房建设。通过动迁改造,不仅形成了一片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住宅小区,更是解决了民宅权属不清、户籍混乱等历史遗留问题。
看着窗外花园式的安置房,土生土长的康家村人满脸笑容。站在窗口眺望,还是那片熟悉的土地,出门买菜、遛弯,还能遇到熟悉的邻居拉拉家常。不同的是,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市第一轮“城中村”改造共49个项目,其中宝山有6个项目,分别为庙行镇康家村、顾村镇杨邢宅、大场镇联东村、大场镇场中村、顾村老集镇、杨行老集镇(杨泰路西侧等地块),共涉及土地4890亩、居住农民3063户、企业342家。
如今,一个个“城中村”正渐次焕新,一幢幢簇新的高楼树起,“城中村”成为了“城中景”,每一景,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新生活的新期盼。
▲顾村老集镇“城中村”改造
▲杨行老集镇“城中村”改造
▲大场镇联东村“城中村”改造
▲庙行康家村“城中村”改造
▲大场镇场中村“城中村”改造
老城新建
过去,蜷缩于“城中村”的居民们几乎无配套可言。宝山区坚持“城中村”改造,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而是结合城市发展需求,注入新理念,触发新动能。宝山区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城市布局优化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力求“一村一特色”,让昔日的区域发展洼地,成为一个个产城融合高地。
在潘泾路、宝安公路交汇处附近的一个区域,一座简约时尚的建筑拔地而起,这座全新的建筑就是顾村老集镇“城中村”改造中打造的一座多功能社区级体育馆。项目主体建筑地上3层、地下1层,功能空间包括游泳馆、羽毛球馆、乒乓和台球馆、健身中心、地下停车库以及其他服务设施,建成后将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设施。
▲罗店镇“城中村”的旧貌、愿景
对于其他符合条件的“城中村”地块,宝山区将结合规划调整、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改造方案。
变“暗点”为“亮点”,宝山区新一轮“城中村”改造,将不断提速加码、豹变焕新,城市的温度、发展的速度、创新的动能,将一一展现。
▲顾村老集镇“城中村”改造新建体育馆现状及效果图
“城中村”改造可以使区域内环境面貌得到整体改善,周边缺失的学校、绿化、道路等市政公建配套项目得到补齐。全区第一轮“城中村”项目共实施了86个市政公建配套项目,按照“保障优先、配套同建”的原则统筹推进,目前已累计完工23个,在建26个,办理前期手续37个。这些市政公建配套的建设实施,将大大改观区域整体形象,提升城市品质。
▲顾村老集镇“城中村”改造科技园学校
▲庙行镇康家村“城中村”改造结构绿地
▲顾村老集镇“城中村”改造顾北路
▲大场场南村(龙珠苑)的旧貌、愿景
罗店老镇改造方案从“拆改留”转变为“留改拆”,结合古镇风貌保护,保留历史文化底蕴,提升古镇功能和形象品质,形成商业产业集聚。
▲大场联东村“城中村”改造朗香湖
以杨行镇为例,其在项目配套中置入多个学校、社区公园、公共绿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城中村”将真正成为“城中圈”——在人们步行可及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种种生活服务空白点被一一填补。伴随动迁改造,杨行还将致力于动迁转型“后半篇文章”,围绕“一带一站一城”产业布局,打造一号线沿线“活力科创带”,激活区域发展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引入更多高层次人才,从源头上解决产业低端带来的衍生问题。
▲杨行老集镇“城中村”改造绿龙路南侧幼儿园
▲杨行老集镇“城中村”改造铁和路
古城新篇
“十四五”期间,宝山将依据城市更新发展的总体目标,一方面加快对第一轮“城中村”改造的收尾工作,加快既有项目的市政公建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研究推进新一轮“城中村”改造项目。
除已启动改造的杨行东街外,顾村胡庄村已完成项目认定,计划年底前完成土地出让;大场场南村(龙珠苑)“城中村”改造地块,即将启动项目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