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2月21日讯,(记者 陈美)今日,在深圳举行的 “第二十二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上,高瓴创始合伙人李良分享了高瓴在其近年重点关注领域——制造业的投资布局,以及其深度共创式的投后服务模式。
就2022年高瓴投资策略的变化,李良表示,在投资节奏不变的前提下,今年高瓴表现出明显的向早期走、以及进一步深耕制造业的趋势。背后的原因,就是“跟随创新势能的迁徙”。但另一方面,高瓴也希望自己不只是“出现在创新发生之处”的投资人,而是能够更深度地参与创新、加速创新发生的投资人。
聚焦更早期,制造业投资占比超40%
(相关资料图)
今年,中国股权市场投出了超过1万个项目。在这样备受疫情冲击的一年,这样的数字鼓舞人心。“这意味着这一年,发生了至少一万次创新。”
就高瓴而言,李良表示,今年在VC、PE的不同阶段共投资了大约150个项目,保持着和过去几年差不多的节奏。
阶段上,高瓴正在积极地走向更早期。“9月推出了Aseed+高瓴种子业务,希望找到产业细分领域中有洞察、有历练的创业者,做他们的首轮投资人。顺着这一思路,今年投出了20多个种子及天使轮项目;作为单列的早期投资板块,‘高瓴种子’计划在接下来3年里投资100个‘种子’,而且还要用包括创新平台、产学顾问、产业资源、融资服务等一系列产品来服务种子企业们,做创业者创业征程中最早的同行者、最好的共创伙伴。”
领域上,高瓴统计显示,今年在“制造”这个大命题下的投资占比最高,超过了40%。包括新能源车产业链、工业智能化、机器人、硬件、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都在深入布局。“而高瓴投资制造业,并非因为它是当下的‘风口’。”
很早前高瓴就提出过“哑铃理论”:哑铃一端是科技创新在不同产业的广泛渗透;哑铃另一端,就是制造业等传统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基于此,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高瓴重点关注的方向。
三个维度,识别创新上的变化
那么,投资中是什么在推动着高瓴的变与不变?答案还是:创新。
成立17年来,高瓴有幸参与了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生物科技、以及当下这场智能革命。“这让高瓴会根据创新趋势、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变化,对投资算力不断进行调配。因此高瓴投资阶段、重点产业变化的背后,必定是找到了创新势能迁移带来的增长机会。”
仍以制造业为例,李良介绍道,高瓴有几个创新变化上的识别:
首先,从大背景来看,“双碳”成为重大战略方向,这对传统产业发展路径提出了约束,也为制造业升级带来了巨大的、直接的机遇;
其次,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越来越多的产业场景中落地,直接推动了制造业升级的加速,如同过去10年数字技术缔造了移动互联网,我们相信它们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也会带来巨大的化学反应;
第三是人才,即使只看增量,中国每年也有500万工科大学生毕业,这让我们拥有了宝贵的、持续的工程师供给。
“这是三股非常强大的驱动力,将为制造业的升级提供持续性动能。在这一判断之上,再去以VC/PE的专业角度来看产业增速、以及进一步考察细分行业里的技术迭代情况,比如原有技术是否进入突破期、是否有新技术路线突围等等。”
同时,制造业里有无数的细分领域、场景和环节亟待升级。作为投资机构,希望能更充分地参与到这一产业变革浪潮中来,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实现技术-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帮助传统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但另一方面,在制造业里泡得越久,扎得越深,就越对行业心生敬畏。对于制造业来说,如果投资机构能带来的仅仅是钱,其实价值是非常有限的。制造业不存在to VC模式,简单的资金注入并不解决问题。制造业需要的社会资本,必须是自带价值创造能力的资本——包括对行业格局、尤其长期趋势的洞察,包括行业内甚至跨行业资源的对接匹配,等等。
“在以模式创新为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有时仅靠资金也能迅速做大规模、令奇迹发生;但在制造业里,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投资人,已经不再具备点石成金的魔力。这让我们不断自问:对于制造业来说,高瓴还能做些什么?”
做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连接器
金融历史学家塞巴斯蒂安·马拉比曾提出过一个疑问:投资人到底是参与或者塑造了创新,还是仅仅出现在了创新已经发生的地方?通过思索,高瓴认为,它可以部分解答为什么要发起Aseed+高瓴种子计划——并且是以共创模式推进。
“以一家高瓴首轮投资的材料领域早期公司为例,他们做的是一种非常细分市场的创新材料研发,要找准不同材料的本质、并预测发展潜力相当难。当时,在和企业不断学习、领会了这一行业的关键问题后,快速帮企业对接了一批海内外的客户资源,最终在这些潜在客户中,找到了这一材料能够落地的合适场景。”
这是一个小小的“共创”案例。毫无疑问,在制造业里投资人面对的,都是经验丰富、有历练的创业者甚至创业老兵,但高瓴仍然希望,凭借高瓴过去17年投资形成的企业生态,以及长期打造、不断升级的投后服务体系——高瓴DVC(Deep Value Creation,深度价值创造),能够为企业们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方便、易用的资源池和工具箱。
总之,高瓴希望做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连接器。国内制造业供应链本身有很大的创新优势,比如不断试错、快速迭代的工程能力,希望通过投资和投后赋能,把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优势进一步放大、并能够走向更多的市场。
而针对制造业的人才服务,高瓴DVC团队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投资的一家托盘生产制造企业,就曾委托高瓴找高端调度人才,最后在高瓴DVC人才团队帮助下,匹配到了此前在互联网公司做智能物流的算法专家,两者对调度精准性的把握是非常接近的。
站在当下,李良自认,高瓴的角色是企业家的“陪练”:永远坐在创新企业的副驾驶上,需要打气的时候打气,需要看路的时候帮忙看路,需要工具的时候我们的工具包永远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