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热线讯:6月12日,毕马威中国在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正式发布《中国新能源汽车筑梦欧洲》行业深度报告,并表示,绿色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并需要建立新型能源体系,涉及到从风电、光电、氢能等新能源生产,到智慧电网、储能设施搭建,再到终端用能电气化等多个领域的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对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突破临界点,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毕马威表示,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行业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作为汽车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已成为各界共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8年的211万辆增加到2022年的1044万辆,同期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2%提升至13%。其中,中国、欧洲和美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位居世界前列,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主导地位。2022年中国、欧洲和美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份额分别为64%、22%和9%,三地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95%。
报告认为,欧洲日益广阔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进入,有助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报告指出,2018-2022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年均增长率为58%,仅次于同期的中国(61%),增速世界第二。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洲出口量占全部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近半。2021年欧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区域,2022年中国对欧洲新能源汽车出口持续领先其他区域。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品质持续提升,高性价比赢得欧洲消费者青睐,2019年新能源汽车平均出口价格为5,000美元,2022年则增加到2.2万美元。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对欧洲出口均价为3万美元/台,高于新能源汽车整体出口均价。
报告认为,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较长,且技术复杂,主要包含上游的关键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中游的整车制造,以及下游的充电、销售、后市场服务等。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欧洲投资已基本覆盖全产业链,其中由于中国在动力电池上多年积聚的优势,围绕动力电池产业链所展开的并购交易及绿地投资是中企在欧洲投资布局的主力。
报告建议,上游:深耕"三电系统",打造新能源车核心竞争力。欧洲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全球重要增量市场,2021年以来,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欧洲建厂的速度明显加快。包括宁德时代等在内的六家大型国内电池企业已经或计划在欧建厂,将产品和技术投向海外市场。
中游:整车厂布局欧洲提升品质,控制产业链成本。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厂正在从单一的出口贸易模式逐渐发展为通过跨国并购、建设海外生产基地、设立全球研发中心、铺开销售网点、开展品牌宣传等方式开拓海外市场,通过本地化策略更加贴合当地消费者需求,提升品牌影响力,加深全球化布局。欧洲不少国家针对大型投资项目出台了税收优惠及非税补贴政,一些中国车企通过投资建厂的方式布局欧洲,不少中国车企也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以更好地满足当地市场需求。
下游:完善销售、充换电及后市场服务是制胜欧洲的关键。为更好地服务欧洲当地消费者,伴随中国新能源汽车一起进入欧洲市场的,也有配套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目前中国车企主要采用开设直营、代理/经销等混合模式。例如,领克和蔚来等在开设直营模式的基础上,也积极探索欧洲流行的订阅模式。同时,欧洲快速提升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带来对充电桩需求的激增。欧洲充电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很多国家充电桩数量偏少,未来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空间广阔。
报告认为,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快速迭代的数字化技术、以及规模优势和丰富的产品矩阵,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国际化,在欧洲市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备,在动力电池等关键领域具有优势;同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为新能源车企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提供了丰厚土壤;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规模优势明显、车型矩阵丰富,可以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
但是,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持续深耕欧洲市场,仍需面对诸如市场门槛较高、欧洲当地法律法规的变化,构建品牌认知度、满足欧洲用户本土化需求等一系列挑战。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进入海外市场时,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往往面临品牌认知度较低的挑战。为了快速获得竞争优势,OEM应考虑在分销渠道、金融服务以及维修和保养等领域与当地企业进行更紧密的合作。有的甚至也可以考虑收购已有一定声望的本土汽车品牌,以实现更快的发展壮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