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600
2023年5月29日,神州十六号航天员三人组——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在记者见面会现场集体亮相,其中一位戴眼镜的航天员引人瞩目。
(相关资料图)
桂海潮,凭借其出色的专业能力(航天载荷专家),成功成为中国首位非军人航天员,同时也是中国首位戴着眼镜的航天员。
在飞机驾驶员都在严格要求眼部视力的当下,航空航天却开始招募戴眼镜的人,有其独特的背景。
一方面,如今载人航天技术日益成熟,而相关专业研究需要更为专业的科研人员,因此对部分人员的选拔标准可以适当调整。
另一方面,则是一项被部分人忽视的民用技术在突破“卡脖子问题”后,带来的部分助力。
2021年6月,在央视新闻特别节目中,全世界一同见证了中国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而就在转播间隙,“明月镜片”却突然出镜。
彼时很多人不理解,一个普通人眼中没啥技术含量的镜片,怎么就和奇迹一般的中国航天挂上钩呢?
其实,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经常用到各种特制镜片。
而在神州十二号之前,明月镜片也已经多次助力中国科研。
比如2020年在中国进行珠峰重测时,明月提供了足以对抗高寒环境的近视太阳镜片;2020年中国“奋斗者”号挑战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海试时,明月则量身打造航海款偏光太阳镜和深潜款多效防护智能变色眼镜。
别看这些小小的镜片容易被忽视,可技术壁垒却一点也不低,甚至在几年前,上述这些任务几乎全都只能由外资企业来解决。
中国虽然拥有这庞大的镜片市场,可中国镜片企业却过得并不容易,即便是中国镜片技术已经不输甚至超越进口的今天,在线下眼镜店,进口镜片仍然总是要贵上一些。
早年间,高技术、高质量镜片完全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中国镜片企业只能在低端中内卷大打价格战,同时很多中国镜片企业只能背靠外资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就是这样的背景下,明月镜片创始人谢公晚却偏要“不合群”地走一条独立自主之路。
彼时,外资多次向明月镜片抛来橄榄枝,可谢公晚却直言:“中国镜片企业还没找到出路,卖掉太可惜了。”
然而,这条“出路”太难找了。
当时,明月镜片本想找到一家能够生产高质量镜片的公司合作,共同打破高端市场被外资独占的局面。
可谁知道,即便是放眼全中国,竟然没有一家能一起合作的企业,无奈之下,谢公晚选择“单打独斗”。
由于当时中国镜片行业的落后,高端镜片原材料的生产技术已经几乎被日韩企业垄断,明月镜片因此在价格上屡受制约。
明月镜片知道,只有自身实力够硬,才能获得尊重。
因此,明月镜片变得极为“较真”,在品质要求上,远高于国家标准,同时加大研发力度。
随即,明月镜片不仅自主研发出多种镜片材料,甚至还解决了一个困扰全世界同行多年的难题——“折射率与阿贝数之困”。
如今,在《网易科技》的一个测评中显示,明月的1.71PMC超亮镜片已经比贵出1000元的德国进口镜片性能更为优异。
而曾经卡住中国镜片原材料脖子的日韩企业,也已经对明月眼镜刮目相看,成为紧密联合的共同体,日本巨头三井的很多原材料都要在明月镜片的产线上进行测试,双方共同合作研发的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甚至只会在明月总部出现,就连日本三井都没有。
明月镜片正是如同中国航天一般,几十年憋住一口气,做着那些外人看来“傻乎乎”的事情,只为打破技术壁垒!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