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色家电赛道,真正的巨变往往都是无声的!
格力电器(000651.SZ)大家都知道,业绩好、分红高,是A股中的明星企业。
(资料图)
尽管一直以来市值不及美的集团(000333.SZ),却在之前稳稳压了海尔智家(600690.SH)一头;
但是资本市场风云诡谲,谁又能想到格力在2020年市值走巅后,一路下滑,海尔的形势却是逐步逆转。
截至2022年末,格力市值跌至海尔的77%,而在2019年末这个比例是259%。海尔不仅在市值上完成了对格力的超越,在营收上也是不逞多让,可唯独净利润差点意思。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海尔的业绩和股价会走出了“剪刀差”!
业绩涨而股价跌,增速放缓的海尔貌似遭遇到了“中年危机”。
造车,会是海尔“走出危机”的答案吗?
壹
距离“奔四”仅剩下不到一年时间的海尔智家,中年危机也随之而来了。
前不久,中国白电三巨头先后披露了2022年年报和2023年一季报,没有大的惊喜,也没有小的误差,美的集团还是老大,格力电器有点拖沓,海尔智家喜忧参半吧!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智家是“白电三巨头”中第一个披露财报的企业,但让人感到失望的是这份“成绩单”并没有大家预期中的那么美好。
据财报显示,2022年海尔智家实现营收为2435亿,同比增长7.22%;实现净利润为147.1亿,同比增长12.48%,虽然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实现了正增长,但和2021年8.5%的营收增速、47.1%的净利润增速相比,2022年海尔智家的业绩增速已经明显放缓,情况显然并不乐观。
对比另外两大巨头,海尔智家的赚钱能力也明显弱了一些:
数据显示,2022年,格力电器实现营收1889.88亿元,同比增长0.6%;实现净利润245.07亿元,同比增长6.26%。
2022年,美的集团实现营收3439亿元,同比增长0.78%;实现净利润295.54亿元,同比增长3.42%。
是的,海尔智家净利增速是很快,但营收仅是其三分之二的格力,净利润却约是其1.7倍。格力的市值是处于低谷,但其品牌价值可丝毫不比海尔差,甚至还所超越。
二级市场方面,海尔智家股价自年后最高值27.85元/股后,一路下跌至21.57元/股,跌逾22.5%;
截止2023年5月9日收盘,海尔智家报收22.26元/股,最新市值2103亿元!
一季报显示,海尔智家Q1实现营业收入650.66亿元,同比增长8%;归母净利润39.71亿元,同比增长12.6%;扣非归母净利润37亿元,同比增长16%。
业绩涨而股价跌,难道是资本市场不看好海尔智家的未来吗?还是说,海尔智家真的遭遇到了“中年危机”呢?
贰
尽管都是白电三巨头,可海尔智家走的路却是和其它两家渐行渐远!
近十几年来,海尔智家从海外并购到品牌更名、再到推出三翼鸟新品牌,一路在转型的路上“狂奔”,而其也确实探索出了一条与格力、美的完全不同的道路;不过,伴随着业绩增速的放缓,持续了好几年的高速增长期将要暂告一段落,如何应对“中年危机”,或许才是海尔智家下一阶段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据海尔智家2022年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海尔智家的商誉高达236.4亿,商誉占非流动资产的比重为22.4%;
巨额商誉“悬顶”之下,业绩增速放缓的海尔智家短期内也存在着巨大的商誉减值压力。
背靠大树好乘凉,海尔智家的压力最后自然转到了海尔集团身上!
5月7日晚间,中金公司发布公告称,持股5%以上股东海尔集团(青岛)金盈控股有限公司(曾用名“海尔集团(青岛)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海尔金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计划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9654.5万股,占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2%。
海尔金盈是中金公司IPO前股东。目前,海尔金盈持有中金公司3.05亿股,占总股本的6.32%,是仅次于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的第三大股东。
截至5月8日收盘,中金公司股价报收42.36元/股,年内涨幅达10.37%,若以此来计算,海尔金盈或将套现40.9亿元。
叁
海尔金控是海尔集团旗下的金融生态品牌。注册资本117.366亿元,业务涉及融资租赁、金融保理、金融科技、PE/VC投资、产业并购、资产交易等领域,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AAA,资产规模超千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金盈刚套现完37亿,没想到这次再拟减持2%。
2022年,海尔金控对中金公司的持股比例从8.26%降至了6.32%,海尔金盈一共实际减持了9355万股,占中金公司总股本的1.94%,该次减持总金额36.85亿元。
尽管没有实际控制一家证券类公司,但是通过投资减持,海尔集团在长江证券和中金公司投资上的盈利和浮盈,已超200亿元。
虽说这些投资都是在海尔集团旗下,跟海尔旗下的上市公司没有关系。
但是,联想起海尔集团也要进军造车业务,不难想象海尔目前很需要足够充裕的现金流!
其实,早在2022年8月,就有媒体曝光称,海尔正在筹备造车,将会涉足整车制造,并推出全新的品牌,这一消息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随后海尔集团相关人士也对此作出回应,称“网络上传言海尔集团推出自有品牌汽车的报道不属实”。
前段时间,海尔汽车也对外回应了造车的传闻,他们再次表示自己不会造整车,只会从所谓的“汽车生态”入手,考虑到海尔与小米、苹果等科技公司不同,他们的实力主要集中在工业制造方面,所以很有可能他们会从给车企提供智能硬件服务做起,又或者只是砸钱投资,身居幕后。
肆
众所周知,造整车是重资产的活,200亿只不过是入场券而已,即便海尔集团不造整车,但参与造车的投入也不小,海尔智家目前也就顾得上自己,海尔金盈的78亿减持套现也许就是为海尔集团提供进军造车业务的“粮草”。
当前造车行业已经转红海,竞争太激烈,想要在智能汽车领域有所作为,海尔集团的确很缺钱!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海尔之前,创维和格力两家家电品牌,就曾先行踏入了造车的队伍,不过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
可以看出,在汽车行业高度内卷的情况下,外行想要,仅靠砸钱就成功转型,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这些年苹果造车、恒大造车、小米造车的故事,我们看了太多,到最后,大家也都搞明白了,原来“跨界造车”失败是常态,就连华为都不敢下场,更何况其他人呢!
毕竟如今的汽车市场,造车容易,卖车难啊!
参考资料:
《步创维、格力的后尘,海尔也要造整车?》,界面新闻
《投资减持利润丰厚 海尔集团实现收益超200亿》,证券时报
《增速放缓,短期市值蒸发超500亿!海尔智家遭遇“中年危机”?》,侃见财经
《中金公司股价回升首季净利增36% 三股东海尔金盈刚套现37亿拟再减持2%》,长江商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