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公司纷纷亮出2022年成绩单,有着“城商一哥”之称的北京银行2022年年度报告格外受到大家的关注。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北京银行资产总额、净资产分别达33879.52亿元、3106.17亿元,这两项指标不仅在城商行当中霸居榜首,而且也在近200家银行类金融机构当中排在前15位,仅次于国有六大行以及一众大型股份制银行。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除了资产总额逆势增长10.76%外,北京银行净利润增速更是达到了11.4%至247.60亿元,创近8年来最高。
(资料图)
对于这份成绩单,执掌北京银行一年的霍学文用了“质效优异”四个字做了概括,但如果仔细观察,“质效优异”的背后,除了优,还有忧。
01
“质效优异”背后的隐忧
如果单从主要经营数据上来看,这样的评价的确不为过,但评估一家银行,除了营收、利润等常见的一些指标,更应该从不良贷款率等角度分析资产质量。
而北京银行看似光鲜的成绩单背后,就有不少数据引发业内关注。
首先,虽然北京银行在2022年实现利润双位数增长,但营收却几乎原地不动,甚至2022年四季度出现了营收增速较三季度环比下降3.2%的情况。如果把时间拉长再看。在2012—2021年这十年间,北京银行营收增速可谓一路下滑,从34.2%跌到了3.07%,归母净利润增速也从30.49%下滑至3.45%。十年间下滑达90%,这个数据的变化可谓十分惊人。
其次,数据显示,北京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在2022年出现了余额和占比的“双降”,由3496.31亿元降至3390.75亿元,减少了106亿元,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相应从20.90%降至18.87%。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一直被银行视为最优质的资产。即便是这两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所谓的寒冬,个人住房贷款的质量仍保持了很好的水平,远远低于各项贷款的不良率。而在已经发布财报的上市银行中,个人住房贷款出现“双降”的情况还不多见,这无疑释放了一个消极的讯号。
最后,北京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在贷款中的余额和占比也出现了“双降”。数据显示,北京银行信用卡贷款由上年的116.22亿元降至98.43亿元,占比从0.69%降至0.56%。而信用卡业务的投诉却依然不少。2022年,北京银行共受理消费投诉12068件,其中信用卡类投诉9284件,占76.93%。
同时,北京银行在根基净息差和净利差上也表现的不够出色。2022年,受息差下降影响较大,北京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仅增长0.1%。对于生息资产日均规模万亿级的北京银行来说,净息差0.1个百分点的波动就会影响净利息收入十亿左右。当然,这也成为影响和制约北京银行净利润增幅的一大关键。
除了2022年的结构性指标让人担忧,近年来的北京银行也暴露出很多管理不当的问题。
由于存在“服务收费管理不力,违规收费;理财和同业投资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贷款管理不到位导致贷款资金被挪用”的问题,2021年9月,北京银行收到了820万元的罚单……根据监管部门公示的行政处罚书进行统计,2021年北京银行在城商行中收到的罚单总数最多且被罚总金额最高。
2022年,在中泰创赢与康得新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中,案件涉及金额超过52亿元,北京银行及旗下西单支行分别被列为第三、第二被告站上了被告席。
02
难言未来
对于北京银行而言,当务之急可能就是寻求新的增长。在这一方面,霍学文给出的答案是数字化。霍学文在北京银行2021年报致辞中提出,“北京银行将坚持以数字化转型统领‘五大转型’,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重塑内生增长动能,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走好新时代北京银行‘二次创业’之路。”
在北京银行2022 年度报告里,“数字化”被再次高频提及。在年报致辞中,霍学文更是系统地阐述了 2022 年数字化相关投入和成果,并总结道:“一年来,我们科技赋能、敏捷迭代,走出了一条数字京行的崭新道路。”
然而, 看似“二次创业”征程良好开始的“数字化”,还有瑕疵的一面。与大型银行相比,北京银行的数字化更像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转型。目前,北京银行在数据沉淀、服务场景、客户需求挖掘方面还存在短板,这也意味着,北京银行当前的数字化转型,还在 “阵痛”期。至于这一“阵痛”期还要持续多久,没有人知道。
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近年来,国家更是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实体经济的发展。
这似乎又给乏力的北京银行未来指出了条“明路”——加强服务实体经济,优化投资资产质量。但现实很骨感。当前,房企面临较大债务压力,一方面融资政策持续收紧,另一方面,有息债务高企,偿债高峰来临,进而使得部分杠杆率较高且资金周转能力较弱的房企违约风险大幅上升。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北京银行违约投资资产中,借款主体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因此,资产质量变动及风险资产处置情况也是北京银行焦虑所在。
北京银行还面临着成本收入比的不断抬升。近三年来,北京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已由2020年的22.07%上升至26.55%。这意味着,北京银行的盈利能力并未有明显提升。
在社会责任方面,北京银行也面临危机。京医通曾作为北京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典型项目而广为人知。在《2020年社会责任报告》里,北京银行特意对京医通的成就作了重点介绍。
截至2020年末,“京医通”项目已覆盖北京27家三级甲等医院、34个院部,累计发卡1895万张,社保卡绑定766万次,已成为北京地区最主要的预约挂号渠道,成为百姓身边的诊疗服务管家。在最新的2022年社会责任报告里,北京银行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末,累计发放社保卡超过2600万张, 医保系统已覆盖全市2000余万城镇居民,在近3000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持卡就医,实时结算”。
但事实上,自2020年那次报告后,在北京银行社会责任报告,再也没有提及京医通。2022年4月,京医通“停运”风波几经发酵,尽管在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等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京医通线上系统仍正常运行,但关键问题并未得到妥善处理。
种种迹象无不指向北京银行尴尬的局面。
2022年或许是北京银行最困难的一年,又或许不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