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黄浦区落实“两旧一村”实施意见后的首个旧住房(小梁薄板结构)成套改造项目,原拆原建的保屯路211弄12号—15号、16号—17号、22号—25号、30号—33号、36号旧住房成套综合改造项目,一直深受居民们的关注。
3月5日,记者从南房集团获悉,截至目前,保屯路211弄已完成了18户居民的抽户,共释放使用面积300多平方米。重建方案也已初步完成。在原始建筑轮廓线、建筑间距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方案以居民最迫切的需求为出发点,推出了三大类户型。每户居住面积在不小于原始居住面积的前提下,增加了独立厨卫和阳台,安全性、舒适性和功能性都得到了大大提高。
“一户一方案”,想方设法让居民多得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在细致深入了解居民们的共性化和个性化需求后,大致推出了三大类户型。”3月5日,在保屯路211弄的办公基地,南房集团物业公司总经理杨喜林向记者拿出了初步的设计方案。
在南向、北向以及南北通的三大类户型里,都增加了独立的厨卫以及阳台。“前期,我们和设计单位经过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和多次的方案修改,反反复复打磨的目标只有一个——尽最大努力,让居民们多得益。”
杨喜林告诉记者,保屯路211弄内的12号—15号、16号—17号、22号—25号、30号—33号、36号,始建于1957年,建筑结构为小梁薄板砖混结构,楼板为预制梁板结构,预制钢筋混凝土小梁与预制薄板拼接安装,由于年代久远,房屋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内部公房户数较多,空间拥挤,加上大量房屋被用于出租出借,使用期间不注意维护,造成整体居住环境比较脏乱。
因此,在方案的设计中,让居民们住得安全、住得舒适是他们首要考虑的。而351户居民,每户居民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南房物业成立了7个工作小组,工作人员建立一户一档,收集登记相关材料的同时,更细致深入地了解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为“一户一方案”做足准备。同时,考虑到居民中,老年人居多,每幢楼轮廓线外,还增加了电梯作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项目实施。
“目前,我们正在全力收集居民们对于设计方案的意见和建议,之后还会进一步优化方案,尽最大努力画好‘同心圆’,让居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大提升。”杨喜林介绍,预计4月,将启动二轮签约工作,在居民们完成过渡签约后,将启动各项审批手续,办理立项核准、规划土地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桩基施工许可、主体工程施工许可等一系列手续,预计2026年年底完成居民回搬工作。
“终于等到”,这是盼了几十年的夙愿
这份“沉甸甸”的方案已推出,现实反响如何?到底好不好?居民们最有发言权。
3月5日,记者随机走进了12号楼。刚爬到两楼,迎面走来了正准备去买菜的顾俊芳阿姨。“阿姨,方案看到了伐?感觉哪能?”“满意、老满意哦!”顾阿姨激动得连说了好几遍“满意”。
“这老房子,我们真是住得够够的,每天睁开眼,就想搬出去。”在顾阿姨的邀约下,记者跟随她来到了4楼的家。“我们这里条件实在太差了,每层六户人家共用厨卫,早晚洗漱高峰,大家都抢着用水斗和马桶,天天吵不停。”顾阿姨说,这样的邻里之间小摩擦多了,难免让人很不愉快,有时候不好的心情会影响一整天。
黄阿姨的话,说出了大多数居民的心声。时光流逝,已经六十多岁“高龄”的这些老房确实老了,住在其中的人从青丝到白发也已老去。但是,他们的生活没有一直灰暗下去。
像顾阿姨、黄阿姨那样的保屯路211弄居民,正在区委区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在区房管局、南房集团、半淞园路街道的合力攻坚下,享受更多的“阳光”。黄浦在全面完成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后,正竭尽全力聚焦小梁薄板等旧住房改造,提升居民们的居住品质,让越来越多的黄浦居民过上“向往的新生活”。
不光共用厨卫烦恼多,由于楼板薄,渗漏水问题也时有发生。顾阿姨告诉记者:“到现在,上厕所都是要撑伞的,楼板渗水问题一直没解决。”要是碰上楼上洗澡的话,那楼下就像“下雨”一样,这样的居住条件让居民们天天盼望着能早一点改善。
而住在二楼的黄阿姨,虽然房型北向,但对自家的这次设计方案,也颇为满意。“这里的楼板太老旧了,危险啊。”阿姨告诉记者,前些年,她把这个房间借给女儿同学用作过渡,楼上拖椅子不当心居然把楼板都磕出一个洞,“楼上楼下都互相能看得见了。”说起这段往事,她至今心有余悸。
怎么办?物业用木条补上了那个窟窿后,黄阿姨家还在天花板钉了木板遮住视线,一直留到现在。“我们盼了几十年,如今终于盼到了,这是为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办好事,我们没理由不支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