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当今的网络舆论中生存,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一门必修课,越大的企业,就越容易陷入舆论风波。而李宁显然是没修好这门课。
(相关资料图)
这不,“国货之光”李宁竟然触碰了一个中国品牌谁都不敢去碰的东西,民族情绪的底线。
上个月底,李宁举办了一个新品发布会,其中几款新品的设计造型直接“引爆”了全网。那军绿色的大袄子和带了两片耳挡的帽子被指极像了日军军服。网友认为,这样的新品不仅公然挑战国人审美,更是触碰民族大义底线。更有网友将此次设计和他们的日籍高管联系起来,直指李宁被日本文化渗透。
舆论发酵后,李宁股价大幅下跌,一时间质疑、抵制、谩骂满天飞。当然,也有“理性”的声音替李宁喊冤的,认为大家多少有点过度敏感。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李宁冤吗?
其实事情发酵至今,李宁并不是没有给出任何回复。撇开他们高管冯晔那则“爹味”十足的朋友圈不说,我们就看李宁官方给出的“道歉”。
这则声明中是只字未提设计的考虑不周,看起来是道歉,实际上和冯晔的说辞如出一撤,把锅甩给了消费者对设计的误解,并声明设计灵感是来自于飞行员。
就算如果声明所说,这套设计初衷并没有任何日本文化渗透的因素。但我不信这么大一个公司,就没有一个人看出来这组设计可能带来的不良观感和负面影响?
大家为什么不接受李宁的这份“道歉”?就是因为少一份“错要承认,挨打站稳”的态度。
要知道,李宁能发展到今日,也多亏了四个字,民族情绪。一直以来,李宁在品牌宣传上,没少给自己“爱国”标签。正因如此,这次“大佐味”十足的产品推出后,消费者顿时感觉自己被欺骗了,才会发酵到如此地步。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你既然打着爱国牌起家,当然要爱惜自己的羽翼。而李宁呢,一边消费着爱国情绪,一边在民族情绪的底线边缘试探。就冲这一点,李宁被骂一点也不冤。
上一次触碰到民族情绪的品牌是什么?是新疆棉事件中的阿迪、耐克、hm……他们现在怎么样了?要么就是市场份额下跌,要么差点退出中国市场,它们都印证了一个道理,“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终究会被中国消费者抛弃。
外资品牌尚且如此,更不要说身为国货之光的李宁了,如果不给出让消费者满意的答复,李宁的下场恐怕不会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