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氧又被爆出与明星之间的摩擦。
据红星资本局消息,法院公告了一则新氧的致歉声明,内容显示,新氧未经杨幂许可,使用其肖像用于”新氧“”,发布了不实信息和贬损杨幂的内容,侵犯了杨幂的合法权利,给杨幂造成了负面影响及损失。
新氧在承认事情属实后,针对上述侵权行为向杨幂作出了道歉。
(相关资料图)
但实际上,在“碰瓷”明星这方面,新氧算得上是惯犯了。
据红星资本局了解,自2016年10月以来,就“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肖像权纠纷”,新氧已经遭到李小璐、秦岚、许魏洲、鹿晗等90余位明星的起诉,尤其在2022年,就有46位明星起诉过新氧。
这种颇有些明知故犯的意味,再次把这个昔日“互联网医美第一股”的新氧推到了众人面前。
01
兵行险招
据公开资料,新氧公司成立于2013年11月,主要是一家提供查询、挑选和预约医美服务的在线平台,2019年5月2日赴美上市,成为互联网医美第一股。
早在去年10月,新氧公司就针对多位明星起诉事件,在官方上发布过道歉声明,并表示坚决整改。
那整改的结果呢?一年多的时间过去,答案不言自明。
就官方平台发布的内容来看,仍有相当篇幅都借用了明星的例子,部分文章的措辞也比较容易误导观众。
例如11月12日的推文《杨丞琳到底搞对了哪里?半个娱乐圈女明星学》,据开菠萝财经相关文章分析,这篇推文实则是一款韩国进口玻尿酸的推广,最后引导用户“想要实现眉弓自由,添加新氧客服下单”。
疯狂“碰瓷”明星的背后,其实显示着新氧目前的流量困境。
在对外宣传上,从视频网站,到综艺植入,再到电梯间广告,新氧可谓是费尽心思,但大量的营销投入,带来的转化效果却似乎并不明显。
据财报显示,2018年-2021年,新氧营销费用从3.06亿元涨至7.93亿元,均占到当期营收的近50%;2022年前三个季度营销费用分别为1.27亿元、1.22亿元、1.25亿元。其中,今年第三季度的营销费用较上年同期下降34.6%
相较于高昂的营销投入,明星作为公众人物自带相当可观的流量,直接蹭明星流量的方式,获客成本相对更低,且范围更广,受众更精准。
再加上这些明星大多外形条件优越,以明星为范本,更容易借此塑造出消费者理想中自己的形象,将目标具象化,消费者的动机也就更充足了。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流量至关重要,但过于激进的流量获取方式无异于是在消耗自身的形象与信誉。
另外,过度的广告投入反而加速了客源流失的进程。
据一位关注新氧公众号3年多的用户向开菠萝财经透露,该公众号之前有一些文章科普医美知识和审美观点,但后期逐渐夹杂了广告、标题党、八卦绯闻,“好久没打开了”,而且文章推荐的产品,自己也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观察,从未下单。
新氧采取的方式似乎更像是在剜肉补疮,如此拆东墙补西墙行径或许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但从长远的角度看,似乎也并不可取。
02
风光不再
新氧如此煞费苦心,有没有带来实际收益呢?
据红星资本局,新氧收入主要来源于信息服务(医疗机构入驻费和投放广告费)和预订服务(消费者在新氧上完成交易后,新氧抽取佣金)两大板块。其中,信息服务是主要现金流,2018年至2021年,这部分收入占比从67.3%上升至77.1%。
也就是说,新氧主要赚的是医疗机构的钱。
11月18日,据新氧前三季度财报,当季新氧总收入为人民币3.23亿元,较2021年同期的4.32亿元同比下降25%;归母净利润为人民币230万元,同比下降66%。
仅从数据上看,新氧投入更多了,营收却更少了。
对此,新氧称,信息服务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付费医疗服务提供者订阅信息服务人数减少;预订服务收入减少的原因是,采取了向终端用户提供更高补贴的运营策略。
据红星新闻了解,2022年第三季度平台上订阅信息服务的医疗服务提供商数量为1704家,而2021年第三季度为2242家,同比减少24%,流失商家538家。
这意味着,新氧的主要营收来源缩水了近四分之一。
虽然也有监管加强的原因,部分医疗美容机构在规范中不可避免地要被驱逐出去,但直接缩水近四分之一也属实有些夸张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新氧广告板块收入的下滑。
据财报显示,2022年广告收入的各季度表现均不及2021年,到今年第三季度,信息服务收入为2.36亿元,同比下滑26.7%。
而在资本市场,新氧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红星新闻,今年7月18日,新氧收到纳斯达克发出的“退市警告函”,称其股票已连续3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每股1美元,该公司获得180天的合规期,即至2023年1月11日,需重新符合纳斯达克上市规则。
红星新闻还称,新氧曾有过私有化计划,去年11月,新氧公司发布公告,称收到CEO每股ADS5.3美元的私有化邀约。另外,今年发布三季报的同时,新氧公司董事会还授权一项股份回收计划,受此影响,新氧股价还回升到每股0.6601美元,涨8.21%。
但整体趋势或难以挽回,留给新氧的时间也不多了。
03
医美行业的镜面
回归到平台自身,新氧作为医美社区,本应解决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但商家作为平台最大的收入来源,二者利益高度捆绑。
据《财经国家周刊》报道,平台推出的“优享拍”,规则为机构通过报名和出价来竞拍每3天一期的首页信息流广告,固定广告位共有6个。而“优量通”的机制为,机构针对用户单次点击出价,出价越高,排名越靠前。
报道还称,除了首页信息流广告,首页日记流、安心购项目排名、品牌机构排名、分品类名医大咖排名、超级品牌日大促入场等名目,均可出价购买。
如果平台的推送被明码标价,平台还能起到鉴别、监督的责任吗?
据相关媒体举例,2021年7月,杭州某网红因抽脂手术发生感染后去世,涉事医院华颜美容医疗于2018年以杭州华颜口腔入驻新颜APP,三年内成交1700余单。
同年9月,由消费者称,自己通过新氧找到上海某医院进行外科整形手术,术后发生严重感染。经上海卫生局调查,涉事医生不具备相关资质。
据《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我国合法医美机构仅占14%,非法机构和不合规产品充斥市场。
新京报还曾报道,入驻新氧的部分医美机构,存在线下私售“粉毒”“绿毒”等国内违禁药的情况。
另外,在黑猫投诉平台输入“新氧”,截至2022年11月23日晚,一共找到810个匹配结果,投诉量达437条。
而这些医疗事故的追责的落处,大多在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医美平台尽管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但平台作为第三方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掉了。
那平台真的就毫无责任吗?
据相关报道,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8月,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发布《医疗美容广告执行指南(征求意见稿)》。
内容提到对宣传诊疗效果或对诊疗安全性、功效性做保证性承诺,对诊疗前后效果对比等情形重点打击。
2020年以来,医美行业逐渐从各方面开始整治,即使是平台也难以独善其身,随着行业监管趋严,新氧也开始逐渐调整自身,
数据显示,针对黑产的“虚假评价”“刷单炒信”等行为,新氧的反作弊系统目前准确率已高达99.7%。今年前十个月,该系统共完成风险用户追杀封禁23.19万个,识别并屏蔽虚假评价超10万条,识别并处罚虚假交易订单8.32万单、涉及GMV约5014.54万元。
医美行业过去发展太快,大量的需求也衍生了大量不够负责的投机者,平台则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急功近利的行业乱象,同时也催化了乱象的剧烈反应。
结语
作为医美机构与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平台也是一个责任体,完全由商业引导的平台机构,目前来说或难以有效维护消费者在医疗美容方面的安全问题。
新氧作为一个平台,更需要用心维护自身作为平台的公信力。
如今加入了官方的介入,医美行业或将从过去的粗放模式,进阶到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同时安全保障也会大大提升。
新氧能否顺势重生,就此脱胎换骨,带动整个医美行业跨入新阶段,还有待观察。